查看原文
其他

宁高宁湖畔大学授课:选人比育人更重要

笔记侠 2019-04-07


内容来源2018年5月17日,中化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在湖畔大学授课现场,就一名企业领导者应该具备的“局”和“组织”两方面素质作了系统阐释,并和学员就国有企业、领导力等话题进行了互动交流。笔记侠经公众号中化集团,ID:sinochemgroup,授权转载,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。


封图设计 | 泉十七  责编 | 嘉琪

第  2365 篇深度好文:5856 字 | 7 分钟阅读


精华笔记·组织管理



本文优质度:★★★★★    口感:西湖龙井


笔记侠邀你,阅读前先思考:


  • 什么是“局”?

  • 一个健康的组织是什么样的?

  • 你眼中的国企是什么样的?

 

今天,我抱着非常好奇的心情来到湖畔大学,来为大家授课。

 

一、关于“局”

 

中国有几个字非常有意思,代表着非常多的含义,多到可以解释很多事情。

 

比如“度”,它是所有矛盾的整合、所有争论的开始,但英文里“degree”就不能很准地阐释中国的“度”;


再比如“正”,有正义、正向、正直等含义;


“心”英文说heart,也不能涵盖中文说的心理、心灵、心态。

 

为什么一本英文书翻译成中文会短了许多?因为中国字非常深刻。



今天说说“局”这个字。局的概念可以用到很多地方,这个世界就是由不同变量、不同因素组合成大大小小不同的局,每个人都在制造各种因素组合的局面

 

比如创业,不管你做什么样的公司,如果大家对你这个品牌、产品有了信任,形成客户基础,甚至形成客户忠诚,这背后就是大量的因素形成了一个局。

 

中国人用“局”字描绘了很多事情,比如中国人讲棋局、饭局、布局、格局、骗局、全局、开局、做局、结局、破局、僵局、时局、赌局、战局、危局、变局、胜局、败局等等,什么都有,中国人把很多事情都放在局里看。

 

这就是中国传统智慧的唯物辩证法,把“局”变成了一种系统性的思考,而不是只看表面现象和冰山一角。


 

“局”代表了多种元素的系统性组合。

 

现在每个企业都在讲创新,如果你把创新行为只当作要做一个新产品、做一个研发、增加一下研发投入,那是做不来的。


因为创新也是局的概念,它必须是整个公司从文化、信仰开始转变,才能把这个局面改过来。

 

你想研发做这个东西,如果组织没有改变,这个企业是变不了的,你调动不了资源,也集中不了资源。



所以我们讲创新,就是讲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企业

 

在老企业、新企业都有这个问题,真正转变一个战略,绝不是说投资某一项业务就把战略转变了,如此一定会留下隐患。

 

再是调动资源的问题,你要对局势有一定的判断:各种资源集中到一起最后能不能形成一个局面?做任何一个企业都是做一个局,一定有精神的、物质的元素在里面。

 

我们带领一个企业往前走,最终企业展现的是这样一个局面:它是多元素组合集中起来的,大过单一元素分散或简单组合。



“局”不是一个负面的词汇,有它你才能有更多的号召力,才能调动更多的资源。

 

我最近参加了清华大学举办的一个国际对话,从美国来了一群著名的人,和我们一起来讨论中美贸易到底是怎么回事。

 

现在看起来就是讲了一个局,中美的两个局到今天走到了一个新的阶段:表面看起来是一个贸易争端和赤字问题。但事实并非如此,即便形成贸易上的平衡,这种局面也会继续往前走。

走到第二步是知识产权问题,这个就更深入一步了。但也可以谈,问题也不大,只要大家按照规矩来就行了。

 

比如要用这个技术就必须出钱,对方不卖,你不能去偷、不能去模仿。这也是没有问题的。

 

但突然间又出来一个“中国制造2025”,这个局面往前扩展了。中国制造2025和美国有什么关系呢?如果美国人讲中国制造2025要经过美国人同意,中国人是不接受的。

 


但美国人说,那不行,你们要怎么发展,必须得我同意。我们说那你不是不讲道理吗?!所以美国提出一个词“Reciprocal”,对等的。

 

怎么对等?现在这个局面变得越来越复杂了,是两大局面之间的碰撞,不是一个简单的贸易问题。

 

美国提出,如果希望有公平贸易,不单单是税率,而是什么都要对等。在你这个国家里,你的财政政策、金融政策、产业政策、企业政策、税务政策都要对等才行,否则没法和你竞争。这个局面就越来越复杂了。

 

所以面对中美贸易摩擦,用一种逻辑的方法分层次来看,是贸易问题、是知识产权问题,还是针对中国制造2025、抑制中国成长的问题。所以中美之间的竞争会是长期性的。


通过这种对局面的分析,如果作为一个预测局势的人,就能够判断哪个因素是重要的,哪个因素是相对次要的,产生什么结果,对未来局势产生什么影响,这是基本的哲学思维,能够带来预见性。



全局式的思考和预测是管理者所需要的,否则就没有领导力。组织的天性就是希望一个领导人站出来说明天性是什么。

 

你可能说错,当然最好不要说错,但你必须有大局观思维,形成对问题的多方位分析。

 

二、关于组织和人

 

一个组织,首先要尊重物质,但也必须塑造精神。任何健康的组织都是这样。

 

如果看共产党的历史,拿《毛泽东文集》和《蒋介石日记》比一比,会发现:


蒋介石只有物质、没有精神,只有琐碎、没有大局,只有压力和牢骚、没有乐观,不太局气;


毛主席举重若轻,他也重视物质,但是他更看重精神。

 

我去井冈山学习,说当年毛主席带了一支队伍上山,问战士们山下是什么地方?战士们说,是吉安;再看看?是茨坪;再往前看,战士说看不到了。毛主席说,那不行,要看到全中国、看到全世界。

 


虽然当时饭还吃不饱,但也要看到全世界。这就是在组织中物质性和精神性上的平衡,文化因素是最好的激励,也是对人塑造过程中最重要的东西。

 

组织的塑造必须有精神在里面,我要讲激励,更要讲精神。


所谓精神,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,使命、目标、战略、执行、评价是和你的收入联系在一起的,最后评价的时候,看有没有实现你的物质和精神目标。如果没有,又开始了新的循环。



人生就是不断追索、探索、循环,这样才能达到精神和物质的平衡。而真正有思想、有战略、有信仰、有精神的企业也才会走得远。

 

精神不是骗人的,不是虚无的,不是拿来做工具用的,你的信仰和你的事业是联系在一起的。

 

第二,要尊重人性和个体,也要塑造组织性。

 

人天性爱自由,不希望别人来管。中国人相对来说组织性强一点,这从秩序来讲是好事情,但从创新来讲不一定。

 

在企业里,首先要认为你的每一个员工,一定是一个很美丽的人。所谓美丽,就是认为他一定是从品德到动机、能力上都是好的人。

 


好人是在好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,不公平的环境里出不了多少好的人,因为人是有自我反应的,人心是对换的,你对我好,我对你好,这是一个基本规律。所以尊重人性、尊重个体,这是最基本的。

 

另一方面,也要塑造组织性。


大家说“江山易改,本性难移”,人是很难改变的,但是组织性是可以改造的,组织的文化是可以塑造的,这让每个人保留了自身的独立性和主观能动性以外,同时也能适应组织性,认同组织的统一目标,也有服从性,也有纪律性。

 

尊重个性,也要塑造组织性,在企业管理里这两个要做到平衡。



第三,要尊重教育和培训,也要提高选拔管理者的能力。

每个企业里都有大量对员工的培养教育活动。要把一个人培养成领导者,实际是很难的,有天分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组织的领导者。


有的人可能培养不成领导者,但他照样是很有能力、很好的人,可以给组织作出很大贡献,但你不能把他的地方放错了。


如果他的天分是一个技术人员,或者是一个喜欢自由创造的人,你让这个人当科学家可以,当校长问题就来了。



所以在企业里,经理人应该是选出来的,你必须很好地去度量、选拔、评价,而不是强行培养。

 

这就是所谓尊重天性,不管大企业、小企业,都要尊重人天生的能力


一个人自身会有很多素质让他适合某一类职务,选择他会比教育他更重要、更有利。

 


第四,要给企业管理者更长时间。

 

企业都有生命周期,两年三年,五年十年,业绩有月报、季报、年报,业绩不好就换人,这是一般的思维。

 

有哪个企业因为很快换了CEO而获得成功的?不多。有哪个企业不频繁换人却能获得成功?李嘉诚是一个,他在公司做了60几年,20岁创立公司,现在90岁了。


还有世界上最好的船公司马士基航运公司,之前的掌门人90多岁去世。他生前为公司服务了40多年,去世那天我刚好在丹麦,整个国家就像出了大事一样,很多人来悼念他,包括巴菲特、任正非。

 


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,他们都是做了几十年的人,成功的概率也是比较高的。

 

国企也一样,需要很长时间去做。


作为企业来说,肯定会有人说你老化了、不能创新了,但反过来讲,有哪些企业因为三年换一个、五年换一个就搞好了?

 

我的感觉,在企业里换一个中层的人,前后就要浪费四年时间。刚任命一个人,你不能第一年就换他。过了一年发现不太行,已经第二年了,不能马上换,要找人,找到之后第三年换掉。新来的人又要学习、熟悉一年。



这四年下来,企业没有很大进步,可竞争对手已经走了很远。

 

所以选人很关键,选是第一位的,如果选的过程当中下的力气比较大,他就会是一颗好的种子,这样你给他更多时间去发挥就会好很多。

 

经理人会有很多种。比如:


第一类,职务型的经理人,因为有了任命,所以就是领导。但这类人往往连看摊都看不住,看摊业务都会往下滑。

 

第二类,是规则型、纪律型的。他遵守规则纪律,但没有真正的创造性,也没有真正的团队性。这类人能守住摊,但是创造性不强,这样的人放在大企业里可能不错。

 

第三类,是有目标、有改进,会不断把一个老工厂变成新工厂,不断改善企业效率、运营系统、营销系统,也不错。



但前面这些人在企业里不能叫创业者,企业真正希望得到的管理者,是有创造性、有战略眼光、有局气、有目标、带团队、有文化塑造力、有人格感染力、同时也有营造健康组织能力的人。

 

眼界、局面、局势,加上组织,就综合成一个所谓的领导者。

 

“领导力”是什么?


就是真正能够审时度势,带好团队、带好组织、发挥每个人积极性,能够设定一个目标,并能够激发大家去达到这个目标。这对领导者有很高的要求。



有一个词叫“均好性”,现在找一个人也没那么难,但是一定要均好,就是这个人各方面都比较好。

 

比如这个人融资财务能力特别强,这个人是一个非常好的会计,那么他是不是领导?或者一个很好的销售员,一个很好的律师,一个很好的工程师,是不是领导?一个人什么都不会,能不能当领导?这些都是新的问题。

 

互动环节


 

问题1:问个尖锐的问题,国企能搞好吗?

 

宁高宁:国企有没有希望,实际上跟中国有没有希望是连在一起的。国企有它的优势,国企的稳定性、系统性、管理严格性还是很强的

 


国企整体现金流状况、经营状况,特别是信誉状况,是不错的。它所提供的东西是国家在过去这么多年来大家看到的东西。比如,高铁、航母、大桥、电力网络、通讯网络都是国企做的。

 

当然,国企也有问题。国企需要深入的改革,改到既有国有企业属性,又更接近市场。即在国企属性下,无限地接近市场



国企现在也逐步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。应该改到什么程度呢?改到能更好地适应市场要求。大家要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。


问题2:真正的领导力是什么?

 

宁高宁:有很多种形式,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。公司有各种形式,可能是军队式的,也可能是演出队式的。


但是,真正对人的尊重、对行业的基本评价、对风险的基本控制,必须准确和一致,否则就不行。审时度势是最主要的


问题3::国企承担很多短期没有回报的攻坚任务,比如芯片国产化。那么,如何兼顾股东利益和国资保值增值?

 

宁高宁:股东利益和国家利益不能割裂来看。如果说国有企业搞芯片,不挣钱,要股东耐心点,肯定不行,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则办。高通、英特尔为什么能搞成?一定有一个平衡的。



中国改革开放才40年时间,怎么可能就全追上去了?!该用的用,该学的学,卧薪尝胆,从长计议,韬光养晦。

 

现在,央企对技术的追求越来越强,中化现在转型“科学至上”,走向新材料、生物技术,没有科技创新就不投资。



当然,知易行难,一句话说完了,做要做十年,要有耐心往前去做

 

中国已经有一个积累效应,中国经济已经飞起来了,它一定会在这个过程当中产生很多新东西。从中化来说,这个过程已经开始了,是不可阻挡的。


问题4:您从华润到中粮,再到中化。每次新官上任烧的三把火是什么,或者说快速进入的基本方法是什么?

 

宁高宁:不能说是三把火,因为在我来看做企业有一个逻辑顺序,是逐步慢慢做起来的



比如,企业有自己的历史,有自身的骄傲,不能说我来了以后,你们都不对,我重新来过。

 

你会发现很多时候,马上能想到的方法别人都想过,你不要以为你聪明。我的逻辑是先把理念统一。

 

先问你想干嘛?想升官,想发财,还是想长生不老?反正你得有一个追求吧。我在中粮说过,在中化也说过,我们可以在国企条件下提供一个体面的生活。


所谓“体面”如何定义?比如你开什么档次的车,穿什么档次的衣服,能去哪旅游,孩子上什么样的学校,大约是这样。



如果你有这个目标,第二步就是通过企业来实现这个目标,企业自身的发展就是你的发展,企业的要求就是对你的要求,你和企业应该连起来

企业要有战略,要有执行,要有盈利,要有评价,评价完了以后就有分配,分配完了,回家问问家人满不满意,不满意就走,满意接着再干,就是这么一个逻辑。

 

我到了中化以后,中化做了一些机制调整、机构调整、战略调整、理念调整。


因为这不是一两天能见效的东西,没有十年预期的话,一个大的国企很难有大的改变,中化变成一个科学技术驱动的创新型企业,还需要很长的时间。

 

问题5::在兼并和国际化运作的过程中,如何实现协同?

 

宁高宁:实际上协同是很难的。但如果没有协同,多元化企业是没有道理的,多元化的唯一道理就是协同。



比如:


每个人都想自己搞不同的业务板块,这就是架构设置和激励方式的不合理了。


架构设置里,一定是最高级领导管协同,不能下面人管协同;


协同本身一定有投诉机制,有没有协同有人会去裁判,协同好了以后有奖励机制,最后协同会变成自动的,因为他们得益了。

 

互联网技术出现以后改变了两个事情:第一改变了管理能力,管理可追溯,分析能力很强;第二,形成生态圈,生态圈就是协同力。



比如你用支付宝,就得用物流,用了物流,就可以买家居,买了家居,还可以买别的。

 

问题6:我是海归,以前做通讯技术,现在做医疗。跟国企打交道,觉得合作起来挺麻烦。请问宁总怎么看?

 

宁高宁:回到国企这个问题上来,国企是不是好的合作伙伴呢?我认为是的,在国企发展还有跟国企合作所有过程中,应该说赖帐、骗人是很少的,但有可能被别人骗过,但是很少骗过人,这是肯定的。

 

我自己感觉市场化程度比较高、外向性比较强的企业容易合作。现在很多国企在搞混改,国企是大股东,外资作为小股东,这种例子非常多。但还是要看不同的企业。


笔记侠好文推荐:


江南春:当机会出现,一要快,二要猛

用户体验,70%靠产品和服务

拼多多上市了,黄铮的三国杀



看完了,给笔记侠点个赞再走呀↓↓↓ 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